關于高壓線路輻射問題,有專家學者(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和中華預防醫學會聯合)曾經做過一個試驗,在高壓線路正下方向線路兩側延伸50m,測量工頻電場和磁場,研究是否對人體健康產生影響。今天我們將針對他的測量情況進行分析,得出的結論是:在高壓線兩側50m內不適宜建設學校、幼兒園、住宅和醫院等敏感建筑。
 一、依據與相關規范 HJ/T24—1998《500kV超高壓送變電工程電磁輻射環境影響評價技術規范》 另一方面,國外流行病學調查表明,在兒童臥室的工頻磁場強>0.4μT與<0.1μT者作相互比較,兒童患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風險約增加2~4倍。 二、測量現場設計 在高壓線兩檔距中央邊導線懸垂最大處地面投影點為測量原點,以5m為間隔,沿垂直于邊導線方向依次向外測量至距原點50m處的工頻電場和磁場,各采樣點測量高度為1.5m;室內環境只測量工頻磁場,一般測量室中央距地面1.5m的工頻磁場強度。在用電量高峰時段使用Narda EFA-300型電磁場強度測量儀測量工頻電場和磁場,每一采樣點讀取5個測量值并取均值。
 (O為測量原點,A、B、C、D、E、F、G、H、I、J為10個采樣點)▲ 三、線路選擇 選擇18條典型的高壓輸電線進行了環境電磁污染調查,其中包括110kV高壓線12條、220kV高壓線4條及2條500kV高壓線。 監測對象:高壓線兩側100m范圍內103戶住宅進行工頻磁場強度調查,共監測311組臥室、客廳及陽臺工頻磁場強度,其中包括距地面1.5m高度(平房)的監測數據253個、高壓線架設高度水平的監測數據19個及其他高層建筑室內監測數據39個;針對居民區周圍200m內無高壓線、且無大于10kV變電站分布的小區展開室內工頻磁場分布狀況調查,共對174戶家庭的臥室、客廳、廚房及陽臺的中央進行工頻磁場強度調查監測,所有被調查家庭在進行工頻磁場強度調查監測時室內電器均要求關閉,以排除背景干擾。 四、測量數據
 距高壓線不同距離處工頻電場強度▲
 距高壓線不同距離工頻磁場強度(n=18)▲ 高壓線工頻磁場強度隨著距離增加快速衰減,但不與線路的電壓等級相關。
 不同電壓等級高壓線工頻磁場強度(中位數)▲ 但由于電磁波的傳輸延水平方向最大,因此對于與高壓線相同距離的居室,與高壓線架設高度差較小的居室工頻磁場強度相對較高,如下圖中距離高壓線15m的工頻磁場強度遠高于距離高壓線5m的監測數據,即說明居室內的高壓線的工頻磁場強度是距離與高度的函數(B=1.21-0.021d+0.006h;式中:B —磁場強度,μT;d—水平距離,m;h—監測點與地面的垂直距離,m)。 高壓線電磁污染區工頻磁場強度最大值為4.47μT,最小值為0.062μT,中位數為0.461μT,即約50%以上的監測數據均大于0.4μT。
 高壓線電磁污染區室內工頻磁場強度與距離的關系▲ 某 110kV高壓線通電前邊導線下的工頻磁場強度為0.066μT,通電后其工頻磁場強度為1.65μT,通電后工頻磁場強度為通電前的25倍;通電前高壓線工頻磁場強度監測值均小于0.4μT,通電后高壓線監測點工頻磁場強度均大于0.4μT;通電前某小區居室內工頻磁場強度最大值為0.082μT,通電后最大值為0.562μT,通電前小區居室內工頻磁場強度均遠小于0.4μT,但通電后與高壓線相鄰小區居室監測點的工頻磁場強度均大于0.4μT。
 某100kV高壓線通電前后對外環境及居室的電磁污染▲ 用電量高峰時段與一般時段居室工頻磁場強度有很大差異,高峰時段的室內工頻磁場強度與一般時段的工頻磁場強度相比平均增加68.7%。雖然與住宅樓相鄰的高壓線僅為10kV高壓線,但因距離近乎為零且與高壓線的相對高度差也近乎為零,因此室內工頻磁場強度暴露水平也相對較高。
 某小區不同用電時段10kV高壓線周圍居室內工頻磁場強度▲ 備注:高壓線沿住宅樓4層的外墻架設,水平距離和垂直距離均為相對高壓線的測量距離。 上述數據表明高壓線電磁污染區居室內的工頻磁場強度與高壓線的負荷、高壓線與居室的相對高度差及與高壓線的距離密切相關。 本次調查顯示工頻電磁場實際監測結果受許多因素的影響,其測量值的大小并不只與線路電壓等級相關,還與高壓線實際負荷狀態、桿塔的高度、測量位置與高壓線的相對高度差及高壓線的架設方式等相關;此外高壓線的工頻電場強度還受周圍的建筑布局、其他用電設施及周圍樹木的影響,因此實際監測結果并不簡單地符合電磁場強度隨著距離增加而衰減的規律。 五、分析結論 綜上所述,根據此次調查結果高壓線兩側50m內的工頻磁場強度(無電負荷高壓線除外)均大于健康影響基準值(0.4μT)。雖然我們目前的經濟技術水平還不能達到瑞士關于高壓線工頻磁場安裝限值的要求,但根據本次調查結果及國內外健康效應研究建議,在高壓線兩側50m內不適于建設學校、幼兒園、住宅和醫院等敏感建筑。
|